旧版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理解当代中国】盐粒里的千年传奇:天科大学子带小学生解锁“盐”值密码



教室里的笑声比盐粒还脆——蒙眼的小男孩指尖划过玻璃碗,“是滑滑的!细细的!”周围的小手齐刷刷举成小树林,这场热闹的“摸盐猜谜”,源自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实践团带来的“小小‘盐'究员”宣讲。当跨越千年的盐业传奇遇上童趣互动,四年级的孩子们在一粒盐的奇幻旅程里,既摸到了科学的温度,也读懂了文化的重量。

宣讲从“盐从哪里来”的追问开始,像打开了一本会讲故事的盐粒图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宿沙氏的人,把海水煮成了白白的颗粒——”研究生讲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孩子瞪大眼:“是盐!”顺着时光线,牧羊女发现盐泉的智慧、玛雅人“烧木取灰”的奇法依次展开,孩子们忽然懂了:“原来盐不是被‘发明'的,是被人类一点点‘找'到的呀!”最惊艳的是“鹽”字拆解环节,当“臣、人、卤、皿”四个字拼出“煮盐的场景”,一名同学拍着桌子喊:“汉字里藏着古代的秘密!”

祖国的“盐地图”一展开,课堂成了最热闹的“地理探险营。”东部海盐的蓝浪拍打着图片,中部池盐的镜面映着白云,西部井盐的钻架直插地底——“这是江苏盐城,那是四川自贡!”孩子们的手指在地图上跳跃。当“天空之镜”茶卡盐湖的照片亮起,惊叹声差点掀翻屋顶;自贡井盐“钻、汲、制”的古法动画播放时,一名同学凑近屏幕:“他们好厉害,没有机器也能取出盐!”而当讲到天津汉沽盐场“国家食盐定点生产第一家”的成就,家乡的自豪感让孩子们的腰杆挺得格外直。

盐粒里的“大学问”藏在味觉与健康的对话里。“alty(咸)、sweet(甜)、sour(酸)”讲师举起卡片,孩子们的跟读声像一串跳动的音符。“为什么古代盐比金子还贵?”这个问题让课堂安静了两秒,随后炸开讨论:“因为没有盐会没力气!”“运输太难了!”从调味品到“生命元素”,从古代防腐“神器”到现代工艺的纯净食盐,对比图里的古今制盐法,让孩子们恍然大悟:“现在的盐便宜,是因为我们有更厉害的技术呀!”

最后篇章,是盐粒里的家国情怀。当范旭东先生1914年在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的老照片出现,当天津科技大学杜威教授团队的科研故事被讲述,“盐业黄埔精神”不再是抽象的词语——“爱国报国就是让中国盐更棒!”开拓进取就是像他们一样研究新方法!

下课铃响时,孩子们的掌心还留着盐粒的微凉,眼睛里却闪着光。这场宣讲,让一粒盐从厨房调料变成了穿越千年的文化使者。对研究生团队而言,把盐业历史、科学知识转化为孩童能懂的语言,既是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文化传承的实践。

未来,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以“先锋计划”为引领,深耕“酒食盐纸” 特色轻工文化沃土,让外语优势成为连通校本优势学科与青少年教育的桥梁。从酿造工艺里的文明密码,到盐业传奇中的智慧沉淀,从纸张承载的千年文脉,到

食品领域里的科技之光,学院将系统打造“轻工文化双语实践矩阵”,让青少年在触摸酒曲的温润、盐粒的晶莹、纸张的肌理中,读懂中国轻工文明的厚重底蕴。通过语言赋能与学科交叉,让“实干兴邦”的轻工精神像酵母发酵般浸润成长,让文化自信与探索精神成为青春成长的“基础配方”,为培养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注入独特的“天科力量”。

图文来源:李阳洁

一审:李阳洁

二审:刘彩霞

三审: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