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理解当代中国】丝路少年行:研究生外语实践团携“一带一路” 文化密码走进常州道小学6 月 13 日下午,天津市河东区常州道小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惊叹——“原来饺子和披萨是‘面团亲戚’!”“郑和的船真的到过非洲吗?”这场热闹的互动,源自“理解当代中国”研究生外语实践团带来的“Belt and Road Adventure:一带一路里的文化密码”主题宣讲。活动以生动的文化对话为纽带,既为孩子们播撒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也让研究生在实践中锤炼了“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宣讲中,实践团成员以“时空穿越”为主线,用多媒体动画与实景图片交织的方式,为孩子们展开一幅流动的丝路长卷:驼铃声声的古代商队与风驰电掣的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在光影中交叠,西安大雁塔的飞檐与印度泰姬陵的穹顶隔空“对话”,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波斯使者的身影奇妙同框…… 古今丝路的文明印记,在生动解说中变得可触可感。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美食变形记”互动环节。当主讲人抛出“饺子、披萨、烤肉有什么共同点”的问题时,一块面团的“跨国旅行”动画瞬间点燃课堂:从中国北方的饺子皮,到意大利的披萨饼底,再到中亚的烤肉馕坯,相同的食材在不同文明中幻化出迥异风味“原来美食会说‘世界语’!”孩子们恍然大悟的笑声里,藏着对文明多样性的初浅认知。而郑和船队与肯尼亚“中国村”跨越六百年的相遇故事,更让孩子们眼中闪烁起“原来中国和世界这么近”的好奇光芒。 活动尾声,在“以互鉴为舟,以共情为帆”的寄语中,孩子们高高举起右手,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许下誓言:“做文化小使者——尊重差异,分享美好!”短短一节课的宣讲,不仅让丝路文明的璀璨交融在孩子们心中留下印记,更悄然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此次实践既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也是研究生们的“能力淬炼场”。通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童能懂的语言,学子们深化了对“一带一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将责任担当融入实践自觉。今后,外国语学院将以“先锋计划”为指引,进一步锚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目标,依托“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群,构建“三全育人”实践创新体系,打造多语种青少年文化传播矩阵,引导研究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锤炼“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的硬核能力,在跨文化沟通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贡献外语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