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理解当代中国】津味童语:研究生外语实践团带小学生解码津派文化“双语密码”



天津之眼的摩天轮转着怎样的双语故事?杨柳青年画里藏着多少中日英三国语言的祝福?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常州道小学的教室里,一场“津派文化里的双语密码”主题实践课正热闹开讲——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理解当代中国”研究生外语实践团用英语、日语为钥匙,带孩子们解锁家乡的文化宝藏,在笑声与抢答声中,让津味风情与双语魅力撞了个满怀。

活动以“活态文化解码”为主线,开篇便用一段光影流转的天津城市宣传片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解放桥的钢铁弧度、五大道的洋楼风情、古文化街的红灯笼影…… 画面定格处,实践团成员笑着提问:“这些美景用英语怎么说?日语里又藏着怎样的表达?” 一场本土文化与国际语言的对话,就此拉开序幕。

方言里的“语言魔术”率先点燃课堂。“‘倍儿哏儿’用英语怎么说?” 主讲人刚抛出问题,孩子们的小手就举成了小树林。“听音译乡音”游戏中,英语“funny”、日语“おもしろい” 刚落音,就有学生蹦出“逗乐儿”“哏儿” 的天津话回应,笑声震翻了教室;“句子读读看”环节里,“这地界儿倍儿美” 与“This place is awesome”的匹配挑战,让孩子们在比划与争论中,把方言的俏皮与外语的精准捏成了“语言糖”。更妙的是天津相声与日本“漫才”的对比视频——马三立的抖包袱与漫才演员的吐槽在屏幕上隔空对话,孩子们忽然懂了“原来好笑的事儿,全世界都听得懂!”

转过方言的弯,建筑成了“会说话的地标”。天津之眼(The Tientsin Eye)的摩天轮在 PPT 上缓缓转动,主讲人同步标出日语“ティエンジンアイ”;世纪钟(Century Clock)的齿轮与五大道(Five Great Avenues)的洋楼图片旁,双语标注像给建筑系上了“国际名牌”。当解放桥升起的延时视频播放时,有孩子指着屏幕喊“我爷爷说这桥会‘跳舞’!” 主讲人顺势接上:“对,它的英文名叫 Jiefang Bridge,日语是“解放橋”——不管叫什么,它都是咱天津的‘钢铁记忆’!”

压轴登场的杨柳青年画,成了最惊艳的“文化密码本”。《连年有余》里怀抱鲤鱼的胖娃娃、《五子夺莲》中嬉戏的孩童,在中英日三语注解下“活”了过来。“猜猜这娃娃手里的莲花代表啥?”“年画人物猜猜猜” 游戏中,孩子们盯着局部放大的画中牡丹、蝙蝠图案,七嘴八舌地抢答 “富贵”“福气”,再跟着念出“peony”“bat”“牡丹(ぼたん)”“蝙蝠(こうもり)”,把吉祥寓意刻进了双语记忆里。

一节课的时光在欢笑声中溜走,孩子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双语单词,更藏着对家乡的新认知:“原来我每天路过的桥,有这么多名字!”“杨柳青年画里的故事,外国人也能看懂!”这场实践课,不仅让津派文化从课本里“走”了出来,更让双语学习成了触摸家乡温度的方式。

对研究生团队而言,这既是一次“接地气” 的教学实践——将专业语言能力转化为孩童能懂的表达,更是一堂深刻的文化传播课。未来,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以“先锋计划”为指引,以“外语”为桥,深耕本土文化传播,让更多青少年在解码家乡故事的过程中,筑牢文化自信,练就“用世界语言讲好天津故事”的本领,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注入青春力量,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贡献科大力量。

图文来源:杨菲菲

一审:杨菲菲

二审:刘彩霞

三审: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