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日语系史倩倩:基于研究学习和兴趣提升的《日语语言学概论》教学创新实践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日前落幕,本次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以“落实以本为本、推动教授上讲台、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为目标,旨在通过比赛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新,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教师发展中心特推出“教学创新心语”专栏,对此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市赛、校赛获奖教师教学创新成果进行分享。 教学创新,永远在路上! 一、主讲教师及课程简介 史倩倩,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讲本科生课程《日语语言学概论》《日语精读》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与日语语言文学,曾获得首届天津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日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性强,“填鸭式”教学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本课程抓住这一痛点,从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用熟悉的语言材料,剖析其背后的理论,给同学们带来了恍然大悟的获得感,培养同学们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的能力;把日语语言文化论引入到教学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延展其知识性和应用性,让同学们在学习理论同时换个视角,感受语言学的魅力。在授课方式上,通过“我”是学习者、亦是研究者,“读经典,塑观念”,思维导图三个环节使授课方式多样化。 二、课程教学的“痛点”与思考 《日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是以阐述语言学概念以及日本语学理论为主,大多是纯概念和理论的罗列,比如“音节”,“拍”“时”“体”“态”等,定义较多,很容易混淆,也难以让人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这些现状促使任课教师思考: 第一,改变这种单纯以阐述语言学概念以及日本语学相关理论为主的传统日语语言学教学内容,让同学在学习日语语言学知识时换个视角,感受其魅力和语言学的美。 第二,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分小组,让同学们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教学。 第三,改变传统闭卷考、一考定分的模式,注重过程考察。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实践 (一)课程内容创新 本课程在日本语概论传统框架,也就是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这几个模块构成的框架下,在课程内容上做了如下创新: 1.了解学生的学情,精选合理的教学素材 《日语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设,学生经过两年半的日语学习,有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但却首次从“日语语言学”的角度审视日语。教师在讲授日语语言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日语语言学框架时,带领学生积极采用自己所观察到的第一手语言材料来分析、验证所学理论的适任性。这些熟悉的语言材料背后的理论给同学们带来了恍然大悟的获得感,培养同学们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的能力。 2.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渗透语言学知识 仅阐述语言学概念以及日本语学理论,罗列纯理论和概念,使日本语言学课程显得枯燥,无趣的课堂会使学生失去对日语语言学的兴趣,甚至没有信心深入研究。在日本语概论传统框架下,将日语语言文化论的知识引入到日语语言学。择出有代表性的论点,力求能如故事般的娓娓道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延展其知识性和应用性,使初学者更加容易发现日语语言学的有趣之处,更加容易对语言学产生研究兴趣。 如上图,在讲授第七章 動詞とボイス这一章节时,引入鲁宾花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的前景和后景,以更好地定义ボイス这个专业术语。 另外在讲授了受身的分类、特点、机能等基础知识后,会给同学们设置一个问题“李さんは先生に褒められました”。这个句子是典型例句,那么“先生は李さんに褒められました”。这个例句自然不自然?引出问题:年长者为什么难以成为“受表扬挨批评”等被动句中动作接受者主语名词? 最终,从语言文化论的角度出发,让同学们了解,日本社会中存在着一种“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也就是说在日本社会中要评价、夸奖或批评他人时,只有长辈、上级等有资格者才能对晚辈、属下这样做,否则会为日本社会所不齿,这是因为评价、夸奖、批评他人时,往往意味着对对方进行品头论足,必须要有与其身份相应的行为资格,故“年长者成为“受表扬挨批评”等被动句中动作接受者”违反了日本人那种“长幼有序”的社会理念。 (二)授课方式创新 教学活动及组织,方法、手段方面,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利用雨课堂等多平台,立体授课。 《日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传统讲授法能够以教师为中心,在讲课时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条理化、系统化的特点。但若是教师全程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势必造成一种“填鸭式”的不良效果,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需要认真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1.“我”是学习者,亦是研究者 教师利用雨课堂等平台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不但以学习者的身份而来,还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课下完成并预留课堂发表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考研和毕业论文的选题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读经典,塑观念” 语言学理论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研究深入不断被修改、被扬弃。除课上教学外,给同学们介绍日本代表语言学家的专著,让学生找出其观点的对立与发展,并分小组讨论总结。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观念。 3.思维导图创新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框架也较为明朗。要求同学课下反思课堂教学内容,思路清晰,形成思维导图。 经过课程创新改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考研和毕业论文选题上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对语言学方向的兴趣,反馈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起到了应有的引领作用。 |